第六感,学名超感官知觉,英译Extrasensory perception,是人类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肌肤的触觉之外的第6种感官知觉,相关资料显示超感官知觉的研究最早起源于19世纪英国和美国的灵媒会,即试图与灵魂交流的招魂主义运动,当时上流社会的一些精英成员会定期举行一些降神会和灵媒会来试图与灵魂交流,到 19 世纪末,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加入了这些灵媒研究社团,这些研究社不仅致力于研究与灵魂的交流,还致力于研究一大堆所谓的“心灵”现象,包括心灵感应和催眠。1882 年,心理学研究协会在伦敦出现,1885 年,在美国成立了相应的分协会,二者至今仍然存在。直到1930年代,美国杜克大学的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莱因Joseph Banks Rhine和他的妻子植物学博士路易莎·埃拉·莱因Louisa Ella Rhine,开始对超感官知觉进行了最早的系统性研究,这也促成约瑟夫莱因后来在杜克大学创立了专门研究第六感的超心理学实验室、从此“超感官知觉”一词才被广泛使用。
莱因夫妇还创办了超心理学杂志、人性研究基金会和超心理学协会,约瑟夫莱因后来还出版了《超感官感知》和《超心理学:心灵前沿科学》两本书,在莱因夫妇对超感官知觉研究的初期,妻子路易莎·莱茵主要专注于收集相关案例,而约瑟夫莱因则主要在实验室工作,仔细定义超感官知觉的相关术语,并设计实验来测试它们。约瑟夫莱因和他的同事知觉心理学家卡尔·齐纳Karl zener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用于测试第六感的卡片,最初称为Zener cards齐纳卡,是印有圆形、方形、波浪线、十字和星形的5种图案卡片。每种类型各5 张,一共25张卡牌,用于在心灵感应实验中,测试人的第六感能力高低,有点类似扑克中的猜牌,测试者让被测试者猜测卡片上的符号,并统计结果的准确率来判断被测试者第六感的能力大小。
瑟夫莱因声称,通过齐纳卡测试发现一些被测试者拥有超感官知觉,但这种实验很快就迎来其他学者的质疑和批评,许多心理学研究机构试图重复莱茵的实验,但没有成功。1936年,普林斯顿大学的 W. S. Cox对 132 名受试者进行了 25,064 次齐纳卡试验。考克斯总结道:“无论是在’普通人’中,还是在被调查的群体中,没有证据表明任何特定个体中存在超感官知觉的证据,这些测试结果与约瑟夫莱因获得的结果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或受试者的差异造成的,另外还有其他四个心理学部门同样未能复制莱茵的测试结果,1938年,心理学家约瑟夫·贾斯特罗(Joseph Jastrow)评论瑟夫莱茵和其他超心理学家收集的大部分第六感证据,都是民间轶事或者是可疑且片面的测试,是“错误的观察和熟悉的人类弱点”导致的结果。莱茵的实验之所以不被主流学界认可,是因为发现感官泄漏或作弊可以解释他的所有测试结果,例如被测试者能够阅读卡片背面的符号,并且能够看到和听到测试者表情或举止带来的线索。
对超感官知觉的批评和质疑声导致相关研究沉寂了一段时间,时间来到1960 年代,超心理学家对 第六感的认知成分、做出反应所涉及的主观体验,以及在心理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感兴趣,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不同于瑟夫莱茵的强制选择方法,新的超感官知觉测试方法有dream telepathy experiments梦境心灵感应实验和ganzfeld experiments甘兹菲尔德实验等,甘兹菲尔德实验是相关研究中最为推崇的一种超感官知觉检验方式,在典型的 甘兹菲尔德实验中,被测试者待在一个房间里,他可以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放松,眼睛被蒙上并被红光照射,还需要佩戴一副耳机,通过耳机播放噪声,被测试者处于这种轻度感觉剥夺状态半小时。在此期间,“测试者”观察随机选择的目标,并试图在脑海中将这些信息发送给被测试者。被测试者在 30 分钟内大声说话,描述他们能在脑海里“看到”的东西,并由另外一个对观察目标不知情的实验者通过录制磁带或做笔记来记录,在评审过程中,被测试者被带出 Ganzfeld 状态并给出一组可能的目标,他们从中选择一个与他们目睹的图像最相似的目标。类似的验证第六感的实验还有很多,但这些实验存在的缺陷导致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第六感现象的存在,这些缺陷并非单一实验设计所独有,
例如在齐纳卡实验中的许多缺陷也存在于甘兹菲尔德实验中。首先是the stacking effect,堆叠效应,这是超感官知觉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错误,齐纳卡中的符号纸牌和扑克一样都属于有限的目标序列,用这些有限且规律的目标逐次试验反馈,违反了大多数标准统计检验中使用的独立性条件。不能使用假设响应独立性的统计检验来评估单个目标的多个响应。这增加了卡片计数的可能性,反过来又增加了被测试者在不使用 第六感的情况下正确猜测的机会。就像一些21点扑克高手,超强的心算能力及统计学基础完全可以增加他们猜中并赢牌的几率,这种情况在超感官知觉实验中同样存在,而齐纳卡的纸牌种类甚至比扑克还简单,因此被测试者通过统计心算会大大增加猜中的概率。另一个方法论上的缺陷涉及感觉泄漏的线索,例如,被测试者收到视觉线索,这种线索可以是齐纳卡在持有人眼镜中的反射。在这种情况下,被测试者能够正确猜出卡片,因为他们可以在反射中看到它,而不是因为他拥有第六感。还有糟糕的洗牌方法可以使卡片的顺序更容易预测,或者卡片可能已被标记和操纵,这使预测接下来出现的卡片变得更容易。
利用测试实验中的缺陷来假装拥有第六感超能力的人,在超感官研究的早期就大有人在,20世纪初,被称为“拥有X射线眼的西班牙人”的华金·玛丽亚·阿加马西拉(Joaquin María Argamasilla)声称,能够通过封闭的金属盒读取骰子上的笔迹或数字。阿加马西拉设法欺骗了测试他的人,让他们相信他拥有真正的通灵能力。1924年,他被哈里·胡迪尼(Harry Houdini)揭露为骗子。阿加马西拉透过他简单的眼罩偷看了掀开了盒子的边缘,这样他就可以在其他人不注意的情况下看到盒子里面的物体。科学作家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写道,声称拥有透视眼的人,用蒙眼欺骗方法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德纳记录了众多所谓的拥有第六感的通灵者用从眼罩中偷看的各种魔术技巧,以欺骗调查人员,让他们相信他们有超感官知觉。
除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几个主要大国的军事机构也对超感官知觉进行过系统研究,包括苏联的克格勃,和美国的CIA,根据 2015 年发表在《SAGE Open》杂志上的一篇文章,1972 年至 1995 年间,中央情报局和国防情报局 (DIA) 花费了 2000 万美元用于在斯坦福研究所进行的 第六感的相关研究工作,该计划后来被称为“Stargate”, 可惜研究并没有取得什么有意义的成果,因此军方也就终止了相关的研究计划。截止到21世纪的今天,超感官知觉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这些研究课题都属于超心理学中对超自然心理现象的研究范畴,该领域目前仍旧受到主流学界批评和质疑,无论在人体构造学,医学,还是物理学相关理论,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第6感客观存在,由于缺乏证据基础、缺乏解释超感官知觉的理论,以及缺乏积极的实验结果,科学界目前拒绝承认超感官知觉,认为它是伪科学。
尽管相关科研机构和军事单位的系统性研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但现实生活中超感官知觉现象似乎无处不在,例如很多人都在生活中经历过和梦境似曾相识的场景,或者在某种特殊情况发生前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甚至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正确的预感,这种经历一直在发生,但又无法用科学现象解释,一些学者认为众所周知的认知偏差可能解释其中部分现象,根据 2008 年发表在《认知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的解释,人们倾向于感知随机系列事件中的模式。所以,当你最好的朋友在她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后片刻打来电话时,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信号,即使两个看似相关的事件发生在很近的时间上,很有可能是随机发生的,人们会寻找例子来支持他们已经持有的信念,这种现象称为确认偏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潜意识地无视相反的证据——比如你的朋友在你没有想她的时候打了数千次电话,或者你正在想你的朋友而她没有打电话。所以,当你去旅行时突然被一种不祥的感觉所笼罩,不要急于下结论说你的焦虑是一种预感。尽管人们有预测灾难的轶事,但没有证据表明您的感受是对未来的警告。如果确实发生了较小的灾难——比如你的航班被取消,让你被困在机场——这并不是真正的预告。这就是生活中的偶发事件。
还有一些似乎具有第六感知觉的人,实际上他们只是具有高度的直觉,而并非真正的第六感,你的五种感官总是在接收信息,你的大脑也在无意识地不断地处理这些信息。有些人特别擅长分析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并将各个部分放在一起以做出高度准确的猜测。例如,您可能会莫名其妙地知道有人在对您撒谎,因为您潜意识地识别出面部表情或语气的细微变化。当然这些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超感官知觉事件,对于深信第六感存在的信徒而言,一种理论认为,超感官知觉是一种类似电磁波的形式的能量——就像光、无线电和 X 射线能量一样,但这种说法只能解释信息传输以电磁能的形式发生,从一个头脑传播到另一个头脑,但它没有解释信息如何穿越时间或从物体移动到心灵,即使是类似电磁波的能量形式也会因距离的远近受影响,但在大多数报告的心灵感应事件中,超感官知觉的工作原理完全独立于距离。也就是说,无论传输的思想和接收的思想是在同一个房间里还是在地球的另一边,“信号”的力量都是一样的。
另一种解释超感官知觉的理论认为,第六感是超出已知物理世界理论的结果,许多人将其视为来自高纬度现实或意识的 “溢出”。根据这个理论,除了我们意识到的物理宇宙之外,我们都存在于另一个有着完全不同支配规律的维度中。时间和空间在另一个维度现实中的作用非常不同,这能让我们能够了解其他人的想法、遥远的事件或物理现实中尚未发生的事情。通常,我们对这个存在层面的意识是完全无感觉的,但每隔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头脑就会接收到这些来自高纬度世界的信息。还有人将超感官知觉与宗教祈祷的形式进行对比,这种理念认为,以祈祷的形式集中精神能量实际上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无论是通过神圣的力量还是凭借能量本身,事实证明,有一些科学数据支持这一信念。在一些双盲实验中,科学家们监测了一组没有祷告的病人对照组和一组祷告的实验病人。结果喜忧参半,但一些研究确实表明祈祷和康复之间存在相关性。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我们的大脑产生的意识是量子层面的,大坤哥曾在猎奇源第5.10 轮回转世中解释过‘量子意识的概念’,即人体的意识或者说灵魂独立于人体存在,符合的量子力学原理,因此量子世界的一些特殊现象可以通过人脑中的量子意识呈现出来,比如说超越时空距离限制的量子纠缠现象,如果人脑类似一台量子计算机,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也可以以量子层面的物理原理进行,那么人的超感官知觉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而现实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的人脑并不是产生电信号的普通计算机,很可能就是一台量子计算机,2015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物理学家马修·费舍尔(Matthew Fisher)在《物理学年鉴》(Annals of Physic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磷原子的核自旋可以作为大脑中的基本“量子比特”,这基本上使大脑能够像量子计算机一样运作,相关的理论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Vitiello 和 Freeman的大脑状态量子场论,Beck 和 Eccles的神经突触裂隙量子力学,以及Penrose 和 Hameroff:量子引力和微管等等,都在揭示人类的大脑很大概率就是一台生物量子计算机。
截止到今天,第六感,即超感官知觉的研究仍在继续,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着各自的观点,但不得不承认,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够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客观现象,包括我们的意识和知觉的底层原理,所以即使第六感在今天还不被主流学界认可,但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在诸如高位空间或者量子力学这些前沿领域取得理论突破的时候,也许同样会给我们带来第六感的终极解释和答案,我们拭目以待。